发布时间:2018-05-24 10:04 我要投稿
清丰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828平方公里,辖6镇11乡503个行政村,总人口71.67万,其中农村人口67.87万人,耕地85万亩,先后荣获“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中国白灵菇之乡”等称号,清丰白灵菇被认证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全县共有贫困村5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624户、32639人,是全省5个贫困人口大于3万人的非贫困县之一。根据致贫原因划分,缺技术、缺资金占比24%,因病、因残致贫占比58%,这部分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困难,没有合适的增收渠道,解决其脱贫增收问题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全面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重要工程,积极探索“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清丰产业扶贫新模式,精心打造助贫增收、精准脱贫的产业发展“新引擎”。在工作中,具体做到“五抓五促”:
一、抓党建引领,促责任落实
清丰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大力推广种植食用菌,助推贫困群众长效增收、稳定脱贫。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定期研判、实地督导、听取汇报,协调解决食用菌扶贫产业推进中的各种问题。乡(镇)、行政村具体实施,明确由乡(镇)党委书记负总责,乡(镇)党委副书记专门抓,村“两委”配合抓,并把食用菌扶贫产业发展作为考核各乡镇、各单位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依据,逐级压实责任,层层传递压力。二是党员帮扶带动。在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设立一线党支部,起到模范带动作用,每月5日定为全县党员扶贫主题活动日,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田间地头排忧解难;在每个种植基地设立党员干部扶贫示范棚,对帮扶责任人及帮带贫困户信息进行公示,发挥党员带动脱贫效应。三是健全推进机制。成立“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推进,每周召开推进例会,研判解决食用菌扶贫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推行“县级领导干部包棚、县直单位联乡包棚、乡(镇)建设示范基地、党员干部创业建棚”推进机制,形成分工明确、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形成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攻坚合力。
二、抓龙头带动,促基地示范
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培育壮大本土龙丰、业丰、科丰、瑞丰等“丰”字系列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加大开放招商力度,积极对接北京建华弘康生物科技、山东远洋农业发展、镇江金田食用菌设备工程、河南天邦农业技术开发等企业落地清丰,制定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贷款降息、奖励补助等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16年来,在17个乡镇建设53个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止目前,全县建设标准化食用菌大棚7300余座,培育工厂化食用菌龙头企业12家,全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年综合产值达10亿元,至目前,辐射带动贫困群众1万余人致富增收。2018年4月15日前,第一批2600座大棚已全部完工,年内计划新建标准化食用菌大棚不少于6500座、规模化食用菌企业不少于17家,食用菌种植面积至少达到1300万平方米。标准化食用菌大棚产权归县投资集团所有,所在乡镇负责管理,贫困户脱贫攻坚期可享受“零租金”租用,大棚使用寿命约10年,有利于实现贫困户长期受益。所有新增大棚,产权归县建设投资集团所有,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参照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租赁模式,第一年为试种期免收租赁费,第二年开始收取租赁费,贫困户租赁费全额返还,吸纳带动3000余贫困户、1万多贫困人口务工就业,提高脱贫致富能力,有效解决我县扶贫产业规模小、层次低、链条短等问题。
三、抓机制建设,促脱贫成效
制定《清丰县关于推进“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的实施方案》,建立“政府引导、龙头带动、贫困户参与为一体”的长效推进机制,为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和机制保障。一是规范程序,护航发展。制定《清丰县“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股份合作实施办法(试行)》、《清丰县“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股份合作监督办法(试行)》,规范贫困户入股的方式方法和退出程序,确保贫困户保底收益、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二是创新模式,固化收益。清丰县“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主要有四种带贫路径:包棚创业:贫困户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到户增收项目,“零租金”承包大棚,发展食用菌产业。劳务承包:食用菌种植企业与贫困户合作,将食用菌大棚承包给贫困户,企业负责购买菌棒、销售以及保温保湿设施,贫困户负责大棚里的种菇、摘菇、施水等,双方约定按收益分成。菌棒托管:对于无劳动力贫困户,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到户增收资金购买菌棒,将菌棒托管给企业管理,按约定参与分红。基地务工: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对采菇、削菇、装袋用工量极大,贫困户可以直接在基地务工。三是全程服务,化解风险。龙头企业、合作社外联市场、内接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订单收购等形式,组织产品进入市场,实现自主种植与大市场充分对接;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电商平台,开展线上交易,拓宽销售渠道,有效解决贫困户销售难问题,有效减低贫困户市场风险。利用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与贫困户资金优势的有机互补,鼓励贫困户自主经营,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和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双赢”。四是大力奖补,突出务工。按照带动贫困户收入和人数对企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对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每人每年奖励100元;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的,每人每年奖励200元;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的,每人每年奖励300元;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的,每人每年奖励400元。
四、抓要素驱动,促服务保障
一是强化技术支撑。积极整合扶贫办、人社局、农牧局、食用菌办等部门培训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食用菌种植短期技能培训,实现有培训需求贫困户全覆盖。2017年来,县、乡、村三级共开展贫困户食用菌专题培训33期、培训4000余人次,发放宣传画册、食用菌技术明白纸1万余份。二是构建专家服务体系。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量,主动对接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组建专家智囊团,开展产业规划、巡回指导、技术攻关,发挥专家专业指导作用,让贫困户克服生产技术难题,放心大胆地参与到“党建+扶贫+食用菌”扶贫产业发展上来。三是注入金融“活水”。构建金融服务、信用评价、产业支撑、风险防控“四大体系建设”,市、县财政共到位风险补偿金3300万元,放大8倍,形成2个多亿贷款规模,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全额贴息扶贫贷款;为带贫企业和合作社提供基准利率上浮不超过10%的低息贷款,并按年利率2%进行贴息;鼓励贫困户购买菌棒交由企业托管经营,获取固定收益,实现贫困户精准“浇灌”,形成“乡镇+银行+贫困户”金融服务机制,有效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四是注重风险防控。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桥梁作用,为贫困户做好产前市场预判、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保障销售等“一站式服务”。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和农业保险基金,将食用菌大棚和种植等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减少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损失,极大增强贫困户抵御风险能力。
五、抓督查考核,促工作实效
县委、县政府对食用菌产业发展全方位、全过程,严格监督考核、强化结果运用,确保食用菌扶贫产业脱贫成效落到实处。县纪委持续开展“三查三督四强化”扶贫领域专项督查活动,县扶贫办、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办公,强化对食用菌产业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类弄虚作假骗取、套取财政补贴违法违规行为。制定考核实施细则,对乡(镇)、行政村脱贫攻坚责任组及驻村第一书记引导、帮助贫困人口发展食用菌产业情况,进行考核排名,严格兑现奖惩。县委、县政府把“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纳入县四大班子季度重点观摩范畴,现场评比、现场打分,对工作推进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对工作推进不力的通报批评,并约谈有关责任人,确保“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目前,清丰县已把食用菌种植发展成为推进“生态清丰”建设的主导产业之一和发展现代农业、助推脱贫攻坚的第一品牌,努力走出了一条党建统领、全党发力、全民参与、惠及全县贫困群众的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新路子,为打造全国食用菌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丰县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uyang.yuduxx.com/qingfeng/74125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