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濮阳新闻 > 台前县新闻 >

台前县成就羽绒之乡 去年出口达2.3亿美元

[摘要]凤凰网02月17日电 “收鹅毛、鸭子毛嘞……”这一声声吆喝,回响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台前县。现如今,一片小小的羽绒在这里做成了大气候,仅羽绒服装和制品企业就有80多家,年加工服装及羽毛工艺制品3000余万件,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羽绒之乡”。 轻盈的羽绒...

    凤凰网02月17日电 “收鹅毛、鸭子毛嘞……”这一声声吆喝,回响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台前县。现如今,一片小小的羽绒在这里做成了大气候,仅羽绒服装和制品企业就有80多家,年加工服装及羽毛工艺制品3000余万件,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羽绒之乡”。

    轻盈的羽绒,如太极般神奇,成为贫困地区成功逆袭发展的推动力,承载了黄河滩地人沉甸甸的幸福之梦。

    笑声朗朗背靠“大鹅”来“拔毛”,足不出户增收入

    1月27日下午1点,养殖系毕业的王丽颖在一处养殖基地,精心喂养着白鹅。

    4年前离开校园,如今27岁的她成了“白鹅仙子”。

    “现在天气冷,我也就不在自家养殖了。算是来这打工,养殖种鹅,等开春了我再买了鹅苗回去养,一年下来,别的不算,光自己养鹅再卖给厂里,能挣4万多,比打工强好几倍呢”。

    据介绍,这些鹅是从台湾引进的白罗曼品种,产量高。台前的很多羽绒加工企业为了实现链条式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而像王丽颖这样的养殖户,在当地有上万家。

    小王的父亲老王是一家羽绒加工企业的老工人,算起账来不含糊:养殖合作社与养殖户签订回收合同,保证农户养一只鹅可获最低8元钱利润,一个养殖户年可饲养商品鹅4000只,年可获得利润3万元以上,公司和农民实现双赢。

    “我和俺闺女比着养鹅呢。我们的日子也是因为大白鹅才乐呵呵的。”直爽的老王笑声朗朗。

    吆喝声起“收鹅毛嘞……”,台前老板讲述的发家史

    “收鹅毛、鸭子毛嘞……”50岁的杨庆生伏在硕大宽厚的写字台前,扯着嗓子重温30年前走街吆喝的往事。

    老杨在兄妹8个中虽排行老七,地位却是“老大”。16岁跟随村里人一起去东北收鸭毛,从事这个行业34年,是台前县从业时间最长、资格最老的羽绒商人。

    台前羽绒行业发展,要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说起。这个狭长的小县被山东包围,属于黄河滩区,大水一冲,收成全部“清零”。那时,他和几个老乡“闯关东”,找活儿谋生。

    他们发现当地人宰鹅宰鸭之后,剩下的羽绒成了废物。于是,聪明的台前人就做起了走村串户收购鹅毛、鸭毛的行当。清洗、分拣等粗加工后,再卖给浙江萧山一带的羽毛制品加工企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台前收鸭毛、鹅毛的“杨老七们”,有三万多人。“三两个人结伴,背两只化肥袋儿,天不亮就出发,没有目的地,天地任咱行,累了找老乡家住一晚,饿了去老乡家蹭一顿。台前县收毛大军,走遍了山东、河北省,最远到了东北三省和西北地界儿。”杨庆生陷入回忆中。

    渐渐地,他们从“自收”到找人“代收”,从小商贩演化为经纪人。最后,投资建厂,自我加工,一步步掀开了台前“江北第一羽绒集散地”的新面纱。现在的杨庆生,经营着一家羽绒制品公司,年产水洗绒5000吨、羽绒制品30万套。“这利润有多大,你懂的!”杨老七欲说还休。

    锣声“哐哐”依托一片片羽绒,一只“雪鸟”现身法兰克福

    1 月28日上午,濮阳气温骤降。但一回想起去年金秋时节那场德国之行,60岁的闫长在心里顿时泛起一股暖流和难抑的兴奋。“哐、哐、哐……”当地时间 2014年9月29日9点30分,河南雪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闫长在憋足了劲儿,敲响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铜锣(如上图)。

    清脆的锣声,为“雪鸟”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为了这一刻,闫长在告诉大河报记者,他的河南雪鸟实业有限公司准备了整整3年。

    这只鸟儿的故乡在台前,主要生产羽绒制品。记者伫立在位于台前县产业集聚区的这家企业荣誉墙前。它开创了中国羽绒行业首次海外上市和我省企业首次在德国上市的“两个先例”。

    而依托一片片小小的羽绒,这只“鸟儿”为何叫出了这么大“动静”?

    雪鸟实业的前身,是一个破产的小厂——台前县交通局中原羽绒厂。

    为了收购,闫长在掏空了几十年家底,还背上了十几万元债务。为能使全体职工准时领到工资,白天繁重工作后,他利用晚上时间回到农村老家去筹集资金。诚心打动了父老乡亲,凑来3万元及时地为员工发放了工资。后来,得知工厂急需流动资金,几乎所有员工都主动把拿到手的工资又交回了,用于生产需要。

    “如今产业大了,光培训和安置黄河滩区贫困户子女和下岗职工就有1万多人次,为希望工程、慈善事业、扶贫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500多万元,老闫大方得很。”那时的老员工,至今还在该公司上班的业务经理袁学军感慨不已。

    脚步声阵阵滩地起步,“中国羽绒之乡”崛起

    记者站在台前县城主干道上,来自黄河的风把这里包围。

    全县被黄河大堤分成两部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耕地在黄河滩区,三分之二在滞洪区。

    轻盈的羽绒,如太极般飞舞,成为这个贫困县成功逆袭发展的推动力,承载了黄河滩人沉甸甸的幸福梦。台前县目前拥有羽绒服装及制品企业80余家,年加工服装及羽毛工艺制品3000余万件,带动全市发展羽绒服装及制品企业120余家,形成龙头带动、链条延伸、规模发展的新格局。

    来自该县羽绒商会不完全统计,全县上规模企业26家,去年仅18家示范羽绒企业产值就达到40个亿。此外,在深化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台前县羽绒企业逐渐把眼光瞄准了国外市场。

    2014年,该县羽绒及服装加工出口完成2.3亿美元,产品销往德国、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额超过2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19个。羽绒及服装加工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由86%提高到97%.

    两年前,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授予台前“中国羽绒之乡”。去年3月,以台前县为中心的濮阳市羽绒服装及制品基地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这块“国字号”招牌,全省独此一家。

    当年走街串巷收购鹅毛的小贩吆喝声一去不返,但台前羽绒产业却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依靠市场和科技,用独有的方式延续一个全新的美丽传奇。

《台前县成就羽绒之乡 去年出口达2.3亿美元》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uyang.yuduxx.com/taiqian/195896.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