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12 14:54 我要投稿
简述:不远的将来,一个位居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交会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将迅速提升壮大。 这座年轻的城市将华丽转身―――由石化产业一枝独大向多种新兴替代产业蓬勃发展转型,由边缘向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物流中心嬗……
不远的将来,一个位居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交会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将迅速提升壮大。
这座年轻的城市将华丽转身―――由石化产业一枝独大向多种新兴替代产业蓬勃发展转型,由边缘向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物流中心嬗变。
绿树蓝天碧水将使她重新擦亮城市的名片;宽阔的马路、完善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将使她成为一片宜居创业的乐土。
她就是濮阳―――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城市。
一个难忘的日子,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使濮阳城市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2012年5月21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顺利通过濮阳新区总体方案。消息传来,当日的全市重点项目周例会上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濮阳新区顺利过会,意味着濮阳中心城区北扩空间的正式展开,意味着城市功能、布局正在迈向一个新高度,意味着濮阳构建中原经济区出海通道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濮阳新区,一片承载着384万龙都儿女希望和梦想的土地。尽管许多梦想还在路上,尽管创业的路还很漫长,但我们已经开始加速启程。
新区展望篇
―――围绕“新”字做文章
新,象征着生机与活力;新,代表着革新与探索。
在新区的建设构想中,我市紧紧围绕“新”的主题,拓宽城区发展空间,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树立了科学发展理念。
新区新在“功能复合”。濮阳新区是“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先导区,是城乡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人居、生态互补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空间布局上,科教文化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商务中心区、行政宜居区、濮东产业集聚区五个功能区相得益彰。
新区新在“产城互动”。新区涵盖三次产业,体现了产城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思路。产业的发展是新区的重要支撑,新区将重点发展绿色化工、石油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材料产业、现代农业,有引领全市产业转型的重任。以产业吸引人口聚集,以产业发展作为新区发展的基础动力。
新区新在“科学的发展形态”。建设新区不是简单“摊大饼”式低水平的城市扩张,而是为了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新区建设,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做美,实现与北部的清丰县城、南部的濮阳县城和石化功能区(濮东)互动发展,功能互补,形成“一中心三组团”城市发展形态。
新区新在“顺畅的综合交通”。从内部交通看,通过濮上路、开州路、濮清快速通道、文明路和106国道实现建成区与新区的快速通达。从外部联系看,新区可与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铁路方面,规划的郑濮济客专在新区设站。公路方面,在新区周边濮鹤高速、大广高速、濮范高速形成交叉,新区内设有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国道106、省道101、省道212从新区穿过。航空方面,规划的豫北支线机场,通过濮鹤高速与新区相连,15分钟即可通达。
新区新在“三规合一的空间理念”。即新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度衔接。新区的发展方向是向北拓展,与濮阳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的发展理念一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体现节约集约发展。在新区120平方公里范围内,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建设用地已有44.46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可通过迁村并点、一般农田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置换解决,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区谋划篇
―――站位高远定位准
濮阳偏居河南东北一隅,交通建设相对滞后,享受国家、省里的扶持政策少。加之近年来受油气产量逐年下降和接替产业发展缓慢的困扰,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特别是在新一轮的高标准城市建设中,原有靓丽的名片褪色了。
与周边地市相比,虽然都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但与周边地市的差距很大,面临被其他强市辐射的境地。
濮阳的发展需要准确定位,需要培育出新的经济支撑点,需要迅速实现经济转型,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辐射能力。实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对濮阳的发展意义重大,否则就会被边缘化,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凹陷区。
敢于正视自己不足,深入剖析自己的差距,是这个城市精神复苏振奋的开始。
濮阳的发展需要一个突破口,濮阳的发展需要一个载体。
站位高远,新区构想日渐清晰
濮阳建设新区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新区是打造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
城市发展需要新区。
未来一个时期,濮阳城镇化进程提速是不争的实事。2011年,濮阳市城镇化率为33.5%,不但远低于全国51.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40.6%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起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城镇化将是濮阳下一阶段的必然选择。
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濮阳带来人流的集聚。山西中南部铁路建设,将为濮阳带来30万人次/年的客流量。郑济高铁的建设,将使濮阳到郑州、济南的时间缩短到2小时以内,也将为濮阳带来大量的人流。
产业发展带来人口的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原乙烯60万吨甲醇制烯烃、中原大化20万吨乙二醇等项目的建成投产,河南煤化集团濮阳化工产业园、中原油田炼油厂提质扩能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将吸引包括管理人员、研发人员、技术工人及相关服务人员在内的大量人口集聚,对濮阳市现有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转型的加速和城镇化的加快,不远的将来,中心城区人口可达到150万人。因此,必须在改造提升现有城区的基础上,筹划城市新的发展空间。
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新区。
濮阳资源产业比重偏高,石油天然气及相关的化工、特种玻璃及电光源、石油装备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占全部税收的近50%,占非农就业岗位的40%以上。
濮阳依托油气资源开发建设了一批石油化工、特种玻璃及电光源、石油装备项目,形成了规模以上企业200余家。但是随着中原油田油气产量大幅下降,这些企业受到很大冲击,因此,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接替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濮阳目前迫在眉睫的战略选择。
城市能否成功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要依靠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替代产业的迅速崛起。“改头拓尾”,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支大扶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替代产业,要求濮阳必须拉大城市空间,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城市公共服务。
濮阳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必须加快建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具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综合分析濮阳的现状,濮阳已经具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建设新区是濮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
定位精准,科学布局谋发展
市委、市政府领导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提出了建设新区的战略构想,并责成市发改委牵头,市规划局、市国土局等部门参加,组成濮阳新区前期工作推进小组,开展研究。市委书记段喜中、市长盛国民指出,要把新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现代产业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生态宜居复合型城区。新区将承担全市经济结构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开放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重任。
为准确把握新区的空间范围和发展定位,市发改委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围绕新区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设新区要处理的几个重要关系深入分析,系统形成了《濮阳新区建设研究》。在此基础上,在省发改委的指导下,编制了《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市规划局、市国土局等相关单位克服困难,积极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和图片。为编制好《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段喜中、盛国民等市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对《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就新区报批工作多次与省发改委领导沟通衔接,向省领导汇报。
《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几易其稿,在空间范围、发展定位等几个方面反复斟酌修改,最终确定新区空间范围是:东至龙乡路,西至大广高速,南沿绿城路、盘锦路、黄河路,北至新北环(固双路)。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三区一中心”,即市域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对接环渤海开放合作示范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和豫鲁冀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市域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题汇报,刘伟对濮阳新区范围、产业支撑有关内容提出完善意见。为强化濮阳新区的产业支撑,将柳屯镇划入新区,新区规划面积调整为245平方公里。期间市委副书记、市长盛国民,正市长级干部陈凤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申延平,副市长吴新普,市发改委主任张耀民多次与省各级领导沟通衔接,希望濮阳新区能早日得到批复。
对接环渤海开放合作示范区―――发挥濮阳联系环渤海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物流、商务、金融、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对接环渤海经济圈的前沿和开放合作示范区。
生态宜居示范区―――依托引黄调节水库、马颊河等水系,建造城市水景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以休闲、观光为主的现代绿色农业;依托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和杂技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杂技文化、龙文化发展,打造以龙文化、杂技文化和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区域性休闲度假基地。
豫鲁冀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依托京九铁路、正在建设的晋豫鲁铁路通道、规划的郑濮济客专、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构建对外联系快速、通畅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加强联系山东、河北出省通道建设,推动商贸物流业联动发展,使之成为重要的天然气储配中心和煤炭、化工、建材家居等物资的集散地,构建豫鲁冀区域性物流中心。
新区建设篇
―――正是扬帆远航时
濮阳要建新区的消息传遍华夏龙都,“新区”也成为群众最为关注的话题。新区建设的怎样?工程进度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濮阳新区起步区建设现场。
为了尽快启动新区建设,我市不等不靠,超前运作,先期划定了西起大广高速,东至文化路,北与濮范高速相邻,南到绿城路,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作为城市北拓的突破口。新区起步区自2011年就启动了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起步区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六纵四横”十条道路(“六纵”为开州路北延、濮上路北延、昆吾路北延、卫河路北延、历山路北延、濮水路北延,“四横”为五一路西延、开德路和绿城路改造、卫都路)中,五条纵向道路(开州路北延、濮上路北延、昆吾路北延、卫河路北延、历山路北延)和两条横向道路绿城路(开州路至化工一路段)、开德路(开州路至濮上路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五一路西延、濮水路北延已完成部分排水工程。
未来新区重要的东西中轴线―――卫都路正在紧张施工中。建成后,沿卫都路由西向东,依次经过职教园区、行政文化办公区、商业物流区和水库的东、西两湖,城市美丽景观尽收眼底。
总占地面积8264亩、水域面积4800亩、库容1612万立方米的引黄灌溉调节水库也已经全面开始建设。水库既承担引黄调蓄和补给地下水任务,又是新区水系景观构建的重要依托。
水库两湖暂定为东湖、西湖。东湖公园主“动”,设计将濮阳的文化精髓荟萃一处,形成综合型城市公园、大型“龙”文化主题游园。沿岸边步道,穿插设计了风格各异的特色广场、雕塑小品等,并设有水上演出、水幕电影、灯光喷泉等科技新景观……吸引游人驻足其中。
西湖生态园主“静”,并沿南北伸展成城市绿轴。设计上以“生态低碳、自然朴雅”为理念。两湖以桥相通,组成起步区内灵动的水景观,可漫行赏景,可荡舟游湖……形成“车行路上、人行岸边、舟行水中、如画中游”的美景。
东湖中部起堆土成山,沿濮范高速南侧向西延伸,于行政中心背面形成主峰,收于化工路东侧,名曰“龙脊山”。“龙脊山”主峰五座,最高约35米,地表绿化后最高可达50多米。整个山体形似游龙,起伏跌宕,取“龙行天下”之意。
在新区西南部依托规划的职业教育园区和杂技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文化、教育和创意产业,打造龙文化、杂技文化传承区;
新区中西部依托引黄灌溉调节水库和马颊河等城市水系建设,规划建设行政宜居区,体现城市生态宜居功能;
新区中东部规划建设商务中心功能区,重点发展商务、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与建成区的商业中心形成功能互补、南北呼应的“两中心”格局;
新区东部依托濮东产业集聚区,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新区提供产业支撑;
在新区西北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城市绿肺”,是未来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建成后的新区,重点承担行政、文化、教育及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城市功能,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心;建成区通过改造提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功能分区,完善商贸、产业、居住等功能,最终形成两区功能互补发展新格局。
通过规划建设新区和改造提升建成区,可以使城市功能更完善、布局更合理,实现建成区与新区的有效衔接。
未来濮阳新区将是一个行政服务高效、文化特色鲜明、居住环境舒适、产业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全市的宜居宜业复合型新区,未来的濮阳将成为豫鲁冀三省交会处的一颗璀璨明珠。
濮阳新区,这座寄托着384万濮阳人民希望的水域靓城,正铺展开大气恢宏的画卷,绘出更新更美的明天!新闻链接濮阳新区报批大事记
2009年9月16日,市发改委根据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在对濮阳发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提出建设濮阳新区的构想。并初步提出了复合型新区的建设理念,结合北扩东进的城市发展方向,以省定三个产业集聚区和城市规划区内的濮北建设区、马庄桥建设区为基础,向北、向东适度扩展,暂定面积在189平方公里左右。
2009年9月~12月,市发改委就新区建设方案向省发改委多次汇报对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划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29号)出台后,新区建设方案按指导意见的精神进行完善,曾更名为濮阳科学发展示范区,后又改为濮阳新区。
2010年4月―9月,根据省发改委意见,市发改委成立新区研究小组,对涉及新区的基础问题逐一进行剖析研究,并组织研究小组成员到天津、邯郸、新乡、许昌等地市进行调研学习,吸纳和借鉴关于新区规划编制的理念和新区建设的实践经验,系统形成《濮阳新区建设研究》,基本结论是:濮阳具有建设新区的基础条件,建设濮阳新区是加快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吸纳省界地区外省生产要素、增强中原经济区辐射带动能力的需要。新区功能定位为“五区”,即现代产业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以龙文化和杂技文化为主导的旅游文化试验区、生态宜居复合型新区、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和对外开放示范区。
2010年10月,时任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市长高树森(现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带领市发改委有关人员向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伟和城市处领导就《濮阳新区建设研究》作了汇报,省发改委领导充分肯定了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濮阳新区规划建设思路,并要求市发改委代省发改委起草向省委、省政府汇报的《关于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汇报》及相关材料。
2010年11月―2011年1月,市发改委牵头,联合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共同编制完善《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2010稿),进一步细化了《濮阳新区建设研究》提出的建设新区的基础和条件及空间构想。初步确定新区范围为:东至209省道,西至大广高速,南至山西中南部铁路,北至清丰县城关镇,总面积控制在189平方公里。并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将新区功能定位调整为“四区一心”:即现代产业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省际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宜居复合型新区、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能源及商贸物流中心。
2011年1月―4月,市发改委就濮阳新区报批工作向省发改委领导和市领导多次汇报,并根据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相关材料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形成《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2011稿)。
2011年4月―6月,市规划局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新区内的交通、用地、功能分区等进行细化,并将修改后文件上报省发改委。
2011年7月―10月,时任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部长、副市长高树森(现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带领市发改委相关人员在北京向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伟作了专
2011年11月―12月,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来濮调研时对濮阳新区建设提出的指导性意见,新区方案融合了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理念,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和凸显濮阳特色、发挥濮阳优势的原则,对新区范围、功能定位做了修改完善,将柳屯镇及工业园区调出新区,作为濮东组团发展,将新区空间范围调整为:东至龙乡路,西至大广高速,南至绿城路,北至新北环(固双路),总面积控制在111平方公里。新区功能定位调整为“三区一中心”即市域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对接环渤海开放合作示范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和豫鲁冀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市发改委就省长郭庚茂提出的新区将来管理体制上要将功能区向行政区套合的问题向市委书记段喜中、市长盛国民和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副主任刘伟汇报,建议实行濮阳新区与华龙区管理体制套合,以解决未来新区作为功能区所面临的社会行政管理问题。
2012年2月―4月,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专题听取关于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汇报,并提出修改意见。为了不割裂濮东产业集聚区的整体性,将濮东产业集聚区全部纳入新区内,确定濮阳新区空间范围是:东至龙乡路,西至大广高速,南沿绿城路、盘锦路、黄河路,北至新北环(固双路),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并将新区功能定位中的“一心”由“豫鲁冀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调整为“豫鲁冀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同时在濮阳新区管理体制方面提出实行濮阳新区与华龙区在管理体制上套合,新区主要承担经济发展职能,党务及社会行政管理由华龙区现有体制负责,并写入《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最终形成《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2012稿)。4月9日,省发改委将《关于呈报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请示》上报省政府办公厅,待省政府常务会讨论研究。
2012年5月21日,省政府第103次常务会听取了省发改委关于《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汇报,原则通过了濮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
《濮阳市新区建设启动纪实: 奏响濮阳发展新乐章》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uyang.yuduxx.com/pubei/13652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